(1)坚持品种审定的原则。根据国家和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结果选用品种。克服盲目求新的思想,不要受某些广告或片面宣传的影响,引进未经试验的品种,以免给生产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凡大面积种植的品种,必须是通过区试和生产试验,并由国家或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品种。国家或各省区域试验,一般在不同生态区均布有试验点,试验代表性、准确性较高,对品种的适应性、抗逆力、产量等性状的鉴定比较客观、准确,所以经国家或省审定通过的品种一般均能在其适应区内广泛应用。(2)根据当地自然和栽培条件选用品种,做到良种对路,良法配套。有的人一听说某一品种好,不问种性、适宜范围,就盲目种植,结果高产品种种到中肥地力,肥水满足不了,产量潜力不能发挥,或者是春性品种在早茬种植,暖秋冷冬年遭受冻害,损失很大,反过来却说品种不好。选用良种时必须考察自然栽培综合因素,良种良法一齐推。一是根据当地气候生态类型特点选用品种。各地气候生态类型不同,对品种的要求处于北方与南方冬麦区过渡地带的黄淮冬麦区,一般宜选用分蘖成穗率中等,产量三要素协调的半冬性和弱春性中间类型品种。二是根据生产条件和水平选用品种。选用良种,首先要考虑丰产性,而小麦良种的丰产性与栽培条件密切相关,因此选用品种时首先要考虑本地的生产条件和生产水平。在水肥条件好、生产水平高的地区,应选用耐肥抗倒、增产潜力大的高产品种;在大面积中产区应选用适应性较强、丰产性较好的品种;在肥水条件差的山区、沙碱地应选用耐旱、耐瘠能力强的良种。三是根据耕作制度、作物茬口选用良种。耕作制度的改革往往对小麦品种有新的要求。如在复种指数较高的地区,一般要求晚播早熟品种。在间作套种区要求株型紧凑、矮秆抗倒的品种。又如在黄淮麦区腾茬早的早播麦田,选用半冬性品种,在晚茬用春性、弱春性品种。四是根据当地自然灾害特点选用良种。选用品种应注意分析本地区病虫、自然灾害特点,选用的大面积推广良种必须对当地主要自然灾害(寒、旱、湿、干热风、穗发芽等)以及病虫害有较强的抗耐性,以达到丰产丰收之目的。(3)选用品种必须综合评价。选用和推广品种既要以区试和生产试验结果为依据,又要辩证客观。不单纯以试验中的产量较高低和长相好坏取舍品种;不能片面追求免疫品种。要全面衡量品种的综合性状和稳产性。大面积推广的良种应该是优点多、缺点少,特别是综合性状优,遗传基础丰富,对主要病害具有较好的耐病性和抗病性,抗主要自然灾害、产量较高而稳。即群众欢迎的"丰年大增产、平年小增产,灾年不减产"的品种。 (记者 佚名) [详情]
米兰应从小苗开始修剪整形,保留15厘米至20厘米高的一段主干,不要让主干枝从土面丛生而出,而要在15厘米高的主干以上分杈修剪,以使株姿丰满。多年生老株的下部枝条常衰老枯死。因此北方宜隔年在高温时节短剪一次,促使主枝下部的不定芽萌发而长出新的侧枝,从而保持树姿匀称,树势强健,叶茂花繁。米兰喜充足的光照,喜高温,不耐寒,不耐旱,生长期浇水要勤,并且勤施肥,才能确保米兰生长茂盛。在半阴处也能生长,但不会开花或花少,枝条柔弱,易下垂枝条。冬季要10℃以上方可越冬。生长较适温为20-30℃。浇水要保持湿润,不能干旱。但也不能长期涝渍。米兰的根系不是很发达,栽植时以米兰的冠径大小的1/3-1/2均可,深度一般是花盆口径的1倍或者相当即可。米兰的花期从5月至9月,但养护得当时花期还会再长些,因为只有光强充足、肥水充足、温度较高时才会开花。 (记者 佚名) [详情]
一、大叶枸杞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我国南北部都可栽培。生长适温为15~25℃,在华南地区以秋冬栽培为主,气温在25℃以上时生长不良,并很快落叶,直至秋季才又萌发生长。但在华北地区,在夏季30℃以上的高温多雨季节仍能生长,且也很耐寒,秋末冬初地上部枝条落叶后,虽然冬季气温有时下降至-10℃以下,但到翌春仍能发芽生长。枸杞还耐阴,在石灰质土壤中生长较好。 二、繁殖方法 用种子、枝条杆插或分根繁殖,而以杆插繁殖较简便。 1、扦插繁殖 华南地区于8~9月间进行,长江流域和华北地区可在秋冬季截取枝条育苗或砂藏至春季扦插,或3月间老株未发芽时截取插穗直接扦插于大田,或集中扦插于苗圃,待发芽生根后再移植大田。插穗宜在种株上选择较粗壮的枝条,截去顶端瘦弱部分,从枝条下端开始向上截断,每段长15厘米左右,带三至五个芽,基部斜截,再把向上端的切口截平,以便种植时不致倒插,一般每一母枝可截取四至五个插穗。扦插时把斜口的一端斜插入土,插入土深约为插穗的2/3大田种植株行距12厘米×20~30厘米。扦插后保持土壤湿度,在北方春季露地扦插后,宜用塑料薄膜覆盖,新根和新梢长出后撤去。我国北方也可以在冬春季采用保护地密植栽培,促其嫩梢生长,提早上市。 2、分根繁殖 我国北部地区可在11月或次年3月中旬将母株附近萌襄发生的幼苗连根挖出,假植于沟中,至4月上旬栽植,每穴栽苗1~3株,株行距40厘米×50~60厘米。栽植后将穴土踏实,并灌足水。 3、种子繁殖 大叶枸杞在华南地区很少开花结实,在华北地区夏季陆续开花,种子秋季成熟,将果实收获后阴干,存放于干燥冷凉的室内,至次年2月中旬将果实捣碎,用水冲去果皮选出种子,加两倍细砂混匀,堆于室内,经常翻动并保持湿润。3月下旬播种于苗床,苗床要选背风向阳的地方。床土要整平耙细,并结合耙地,用2.50%敌百虫拌匀后撒入,再耙入土中,以防治地下害虫。 播种前要先灌水,待墒情适宜时,按20厘米行距纵向开沟2~3厘米深,将混有细砂的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细土1~1.50厘米。然后覆上地膜,以保温保湿。大约7~10天出苗,苗出齐后撤除覆盖物,并适当间苗,轻施提苗肥。霜冻前将幼苗掘出、假植于阳畦,翌春定植。也可冬前培土覆盖,露地越冬。 三、田间管理 1、肥水的管理 大叶枸杞需肥多,要选择富含有机质的肥沃壤土栽培。种植前施足有机肥作底肥,一般在栽植前每亩施腐熟的粪肥5立方米,复合肥50千克。盛收期可追施速效性化肥,以促进新梢和新叶的萌发和生长,冬前培施腐熟的畜粪干肥。天旱时要灌水,及时中耕锄草,雨天注意排水1冬前浇防冻水1~2次越冬。 2、扦插繁殖苗生根后,发生新悄,选留三至五条健壮新梢,多余的摘去。 3、病虫害的防治 华北地区早春,当新梢长出时,常发生甲虫危害,咬食新叶,严重影响大叶枸杞的生长,春季应在枸杞萌芽时,喷洒杀虫剂,严防害虫在牙梢上产卵,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3~4次。枸杞很少发病,若发生青枯病等病害,可用50%的多菌灵500倍液或70%的百菌清800倍液来进行防治。 4、采收大叶枸杞以嫩茎叶多次采收,在温暖的季节一般在定植后50~60天,株高50厘米左右时即可采收。较好次采收离地留茬20厘米左右剪下,产品长约20~30厘米,扎成小把上市。多次采收。到高温季节停止采收,让枝条生长充实,到9月再行扦插繁殖。在华北地区则根据市场的需要,春季当株高大约20厘米时,采收嫩悄尖上市,从春季到秋季。一次种植可采收多年。夏季摘梢后不再采收的植株,则开花结实,秋末果实成熟变红时即可收获。(记者 中华园林网) [详情]
(一)品种选择 在国外姜荷花品种已相当丰富,有‘清迈粉’、‘清迈红’、‘清迈白’、‘清迈雪’、‘蓝月亮’等不同颜色的品种,及‘宝石’、‘彩虹’等一些植株较高大的品种,也有一些植株较矮的盆栽品种。而在国内作切花生产的则多选用苞片为粉红色的‘清迈粉’。 (二)选用优质种球 姜荷花的地下部分由球茎和贮藏根所组成,球茎的大小与贮藏根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切花和种球的产量,特别是前期切花的产量。种植时应选择球茎直径1.5cm以上,且带3个以上贮藏根的种球为宜。 (三)适时种植 笔者近几年在广东省东莞市进行姜荷花生产,对姜荷花在东莞的生产情况比较了解。在东莞适宜的种植期为2月底至4月初,较好在4月份雨季来临之前种植完毕,土壤以沙质壤土为宜,种植前先整地做畦,畦宽70-80cm,沟宽20-30cm,每畦种2行,株距7.5-12.5cm,每亩需种球10000-17000球左右。种后在畦面盖稻草以保湿、防杂草及防止雨水冲涮,畦沟喷丁草胺防杂草过早萌发。 (四)肥水管理 种植前每亩施复合肥(N、P、K含量均为15%)25kg作底肥,萌芽后每10-15天追肥一次,每次每亩施复合肥25kg,施肥量、施肥次数视叶色、花色适量增减。姜荷花的整个生长期正值雨季,真正需要灌水的时间不多,主要是注意排水,防止水浸,土壤过干时应适当灌水以保持湿润。 (五)适当遮荫 姜荷花在露天栽培下,切花长度约为40-60cm,遮荫处理则可达70cm以上且能有效减少花苞末端绿色斑块,可在生长前期用遮光率为30%的遮荫网适度遮荫以增加切花长度,但在植株生长茂密时要及时将遮荫网拆除,否则容易造成植株徒长,影响花的品质。 (六)病虫害防治 虫害主要有夜蛾、蝼蛄等,病害有赤斑病、炭疽病等。每15天左右施药一次,用甲胺磷、杀虫双及多菌灵、托布津、代森锌等农药轮流喷施。同时要避免连作及不要与姜科作物轮作。 (七)切花的采收与运输 当有3-5片苞片展开时为姜荷花切花采收适期,正确的采收和运输方法是姜荷花能否种植成功的重要一环。姜荷花切花品质的优劣与植株含水量的多寡密切相关。清晨采收,切花具较高的水分含量,以5-7时采收较佳,瓶插寿命较长,采收后应将花立即插到水里吸水,吸足水后,如作1小时左右的短途运输,运送过程鲜花可不带水,但如果是时间较久的远距离运送,则运送过程中鲜花需要带水,才能保证鲜花的质量。按照以上的方法,姜荷花瓶插15天是不成问题的。另外,为增加母株保留的叶片数量,以提高切花及种球的产量,切花采收时只需带1片叶即可。 (记者 佚名) [详情]
芦荟在盆栽条件下被限制在狭小的盆里,适宜生长的盆土要有保肥效、保水排水、透气等功能,酸碱度适宜中性,常用来配制盆土的材料有田泥、园泥、腐殖质(发酵、堆沤过的落叶、稻草、木屑等)、河沙或媒灰。配制的方法是:田(园)泥、腐殖质、河沙(或媒灰)分别是4:4:2,配制时根据本地的材料来源,在不影响盆土对肥、水、气的条件下,可以适当变动。盆栽前,根据所栽的品种选择适合的花盆。翠叶芦荟植株较大,种植一年半以上,叶片长50—80厘米,单叶重500克左右,花盆要大些,口径25—30厘米,中国芦荟和木立芦荟植株较小,花盆的口径在20厘米左右,也可种植时先用小的花盆,待芦荟植株长到与花盆不对称时再转栽到大的花盆。 盆栽时,先把盆土装上三分之二,把种苗放在盆中,把根系张开,然后装上余下的盆土,把种苗轻轻提动一下,稍为压实盆土,以种苗不倒为准,然后浇少量的定根水,放在有遮荫的地方,待芦荟开始生长后,再移到阳光处。但夏天要防烈日,芦荟在幼苗时对阳光较敏感,要适当遮荫。种植后,有的芦荟叶片会变色,这是芦荟的缓苗期,当它开始正常生长后,叶色就会变好。 日常护理 一、浇水芦荟盆土要保持湿润,水太多对芦荟的根系不利,因为芦荟有耐旱怕涝的特点,需要浇水时,沿盆边轻轻地浇但不要用力冲,以免盆土容易板结,影响盆土的透气性,当盆土出现板结时,要适时松土,深度1.5厘米左右。 二、施肥芦荟在生长过程中,单靠盆土的养分是不够的,适当施肥才能满足生长需要,肥料以有机肥较好,如花生麸(饼),肥效好,而且清洁卫生。施用前,用水充分浸泡发酵,再用水稀释浇施,如施化肥,以0.1%的浓度浇施,施肥的次数要根据芦荟的生长情况而定,如经常需要叶片利用的,次数要多一些,一个月左右施一次。叶片的采摘芦荟叶片的采摘标准,以生长一年或12片叶以上采摘为宜,翠叶芦荟要生长一年半以上采摘较好,采摘的叶片要饱满、光滑、肉汁清澈透明,这样芦荟的各种成份含量高,利用效果好。采摘时要由下而上,用小刀在叶片基部两边各切一道口,然后轻轻一掰,采摘的数量要使植株保持12片叶为基础。(夏梦)(记者 佚名)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