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叶芋又名彩叶芋,叶形美丽别致,呈长心形或心状卵圆形、长椭圆形等,叶色及斑纹变化多样,丰富多彩,整个叶片好似一幅美妙的天然画卷,绚丽悦目,可用于家庭居室、宾馆、饭店和办公室美化装饰,给人清新、典雅、热烈之美感,是夏季室内盆栽观叶植物中的珍品。花叶芋整个生育过程分为生育期和休眠期两个阶段。一、生育期春暖时节当气温升到20℃时开始种植,将贮藏的块茎取出,剥下块茎周围的小块茎,晾干数日,直接盆栽。或者在块茎萌芽时,用利刀分割,每块具2-3个芽眼,切口用草木灰或硫磺粉涂抹,放于阴凉处,待切面干燥愈合后栽植。盆土宜使用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可加少量骨粉或腐熟饼肥渣作基肥。花叶芋根系发达,属浅根性,上盆覆土不宜太厚,注意要保持盆土潮润。定植后随着新叶的长出,浇水量可逐渐加大。在花叶芋长出3片叶前不要施肥料,让植株每天接受数小时的散射日光,环境温度保持在25-30℃。如盆土腐殖质含量高、底肥适度,则无须追施有机液肥,以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必要时可根据植株长势,追施一两次以磷钾肥为主的化肥,以促进块茎发育充实。秋季是块茎生长发育阶段,此时需要增施磷、钾肥,促进块茎生长。二、休眠期秋末气温降到15℃以下,叶片开始发黄并逐渐进入休眠期。此时要减少浇水,促使块茎进入休眠。待花叶芋叶片枯黄后磕盆将块茎取出,略晾干再埋入河沙内贮藏。块茎数量少的,也可不从盆内取出,而将块茎连盆放在室内越冬。越冬期间放避光处,要注意保持干燥和适当通风,温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以保持在14-17℃较为稳妥。因为在此温度范围内不发芽、不受冻,有利安全越冬。埋藏块茎的基质要干湿适宜,才能保持块茎的新鲜状态,基质太干,易引起块茎干缩,影响来年出芽;基质过湿,又易引起块茎腐烂,失去发芽能力,而以经常保持基质略带潮气为好。 (记者 佚名) [详情]
一品红有数种病害于生产中普遍存在,一般有经验的栽培者都具备防治这些病害的基本知识,适当的预防措施及整体的防治计划是专业生产者必须具备的,其实较重要的原则就是“预防胜于治疗”。 具体病害如下: 1、根腐及茎腐 本病可感染成株,亦可于苗床期感染,造成严重的损失。一般以高温季节发生较为严重。在栽培土壤含水量较高时也极易发生;初期植株出现凋萎现象,此时若观察其茎基部,可见呈淡褐色缢缩现象,但感染病株未见腐败、水解现象,以后病斑逐渐向上蔓延,凋萎现象亦逐渐严重。茎部因而呈黄褐色稍凹陷之病斑,后期病斑部组织崩解,造成植株因缺水严重枯萎致死,有时整株呈水浸状黄化,终致腐烂而死,近地面部分可见白色菌丝,严重时可扩展至栽培土壤。根部患病时,往往造成根腐现象。初期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严重时导致死亡。 病原菌:此病的病原菌主要为疫病菌(phytophthorn)、立枯丝核菌(Rhzoetonis)、腐霉菌(Pythium)等几种病原菌共同造成。立枯丝核菌在于发根的扦插苗上盆时较易受危害,尤其是当茎部受伤或肥料盐分于介质表面累积时。 腐霉菌在一品红成株时出现,病源有可能在扦插时即已侵入,当环境一改变,适宜病源的繁殖时,呈现恶化,造成根部腐烂、死亡。而高温和灌溉过度(环境逆境)可引发疫病菌疾病。 (记者 不详) 病原菌:此病的病原菌主要为疫病菌(phytophthorn)、立枯丝核菌(Rhzoetonis)、腐霉菌(Pythium)等几种病原菌共同造成。立枯丝核菌在于发根的扦插苗上盆时较易受危害,尤其是当茎部受伤或肥料盐分于介质表面累积时。 腐霉菌在一品红成株时出现,病源有可能在扦插时即已侵入,当环境一改变,适宜病源的繁殖时,呈现恶化,造成根部腐烂、死亡。而高温和灌溉过度(环境逆境)可引发疫病菌疾病。 腐霉菌在一品红成株时出现,病源有可能在扦插时即已侵入,当环境一改变,适宜病源的繁殖时,呈现恶化,造成根部腐烂、死亡。而高温和灌溉过度(环境逆境)可引发疫病菌疾病。 [详情]
芦荟的容器繁殖技术 容器繁殖是将芦荟吸芽、块茎芽或扦插茎段从母体上分离后,植入容器内的营养土中,并将容器置于温室、塑料大棚、遮阳网等设施下培育成苗的方法。广西柑橘研究所、广西果蔬研究所采用这种方法繁殖芦荟苗证明,芦荟植入容器内发根快、根系发达,植株生长快、质量好、育苗周期短。用容器繁殖时,苗的根系不易受损伤,地上部分生长不受断根的影响,能保持生长的连续性,恢复生长快,成活率高。 1.育苗容器。 目前育苗容器主要有塑料袋、塑料钵和育苗盘三种,均由聚乙烯压制而成,多采用黑色,以利于根系在黑暗中生长,同时有利于吸热,提高根际温度,促进根系发生和生长。容器通用规格一般按上口(厘米)×高(厘米)来分,可有6×6、8×8、9×9、9×10、10×10、12×12、15×15、18×18、16×21、21×21等10种,这些规格的容器都适宜繁殖芦荟苗,小规格的容器适宜移植组培苗,大规格的容器适宜扦插育苗,中等规格的容器适宜吸芽或块茎芽的培养等。容器大,芽苗可生长的时间长,但占地面积大,不利于提高用地和设施的经济效率。所以,应根据繁殖材料的大小选择适宜的容器,一般以生长季节芽苗能在容器中生长3~5个月,根系刚好密布于容器壁部而尚未出现过度盘根错节的现象为佳。 2.营养土。 容器繁殖育苗的营养土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基质和肥料。基质材料是以固定苗木,提供良好的物理性状,有机质基质材料还能供给部分养料。营养土的肥分水平要求比较高,因为在设施环境下土壤热状况的变化直接影响土壤养分的分解、积累和供应,以及芽苗的生长进程。由于芽苗生长旺盛,消耗土壤养分多,土壤养分分解迅速,在成苗后期,往往出现速效养分降低现象,常使苗叶组织不充实。因此,营养土的配制要求基肥充足,才能适应芽苗速生、快长和克服追肥肥效短、元素比较单一等缺点。 (1) 普通营养土:目前国内农业上使用的营养土基质材料主要有泥炭、塘泥、肥沃的轻壤土、火烧土、泥沙、煤灰渣、锯木屑、树皮粉、老糠灰等。现将这些基质材料的主要性状简述如下。 (2) 用刀具将芦荟植株萌发出的幼苗与母株分离,但不要拔出来,仍让幼苗留在原位,使其生长一段时间(一般半个月左右),形成独立的根系,完全达到自养状态,再将幼苗带土移载,定植在大田中,及时浇水。 如果芦荟幼苗采用先切离,再带土移栽的方法,基本上无“缓苗期”。 芦荟幼苗生长很快,在春夏秋季这种方法都可以随时进行,但比较费时。 (3) 塘泥、壤土:除具有良好的物理性状外,本身也有一定的肥沃度,适量配以有机肥(如饼肥、家畜粪渣)或化肥,就是很好的育苗营养土。有些塘泥过于粘重时,可加入少量(15%)的锯木屑或老糠灰。 (4) 泥沙、煤灰渣:有良好的排水通气性状,且不易板结,但比重大,保水保肥能力差,缺乏有机质,配制时应配以50%以上的锯木屑或老糠灰以及较大量的粪渣、麸饼等有机精肥,才能满足根系的发育。 (5) 火烧土:理化性状居于土、沙之间,高含磷、钾等速效元素,只需配以30%左右的锯木屑,或老糠灰以及少量的粪渣和饼肥,也是很好的育苗培养土。 (6) 锯木屑:阳离子代换量高,疏松透气,但因其纤维素分解,易缺氧,单独应用易出现排水、通气减弱等现象,常作为营养土的有机添加物。 (7) 老糠灰:含有多种矿物质元素,阳离子代换量高,疏松透气性能好,可与锯木屑混用,但其pH值稍高,为8左右。 (8) 腐叶土:收集枯黄落叶,蔬菜残叶及豆壳等挖坑或装容器中堆积腐熟而成。腐叶土色黑疏松,排水保水性良好,养分充足,pH值呈弱酸性,在堆制时还常加入豆饼、人粪尿、禽类、鱼物、锯末等。堆积至少须经一个夏天,堆制期间须翻动2~3次,待充分腐熟后过筛,摊开暴晒或加热消毒后备用。 营养土一般按体积比例配制,常用营养土的基质配比为:50%有机物(锯木屑、老糠灰等)与50%泥沙或煤灰渣混合;或30%有机物与70%火烧土混合;或15%有机质与85%塘泥或壤土混合。营养土中要加入适量的肥料,一般每立方米营养土基质加氮磷钾复合肥4千克、尿素0.5千克、钙磷镁肥或过磷酸钙0.5千克。②组培苗用营养土:通过炼苗阶段后的组培苗要移入以锯木屑和河沙为基质的营养土中,比较适宜芽苗的初期生长发育。这种培养土是由经过发酵的锯木屑和磷肥以及河沙和无机肥料混合组成。发酵木屑与河沙的比例为3∶1,每立方米加发酵饼肥(花生麸)5千克、复合肥1千克、过磷酸钙1千克。 3.培植护理。 营养土配制好后,在装入容器和植苗前要调节好营养土的水分状况,过干的营养土要边翻动边浇水,调整至润而不湿为佳。 种植芽苗时,左手拿苗或茎段悬于容器适宜位置,右手用小铲从芽苗或茎段四周均匀加入营养土,直至将埋入部位固定(要稍加压实),营养土不宜装得太满,距容器口上1~2厘米。植好后不能立即浇水,并避免烈日暴晒,待长根后(约15天)开始较好次浇水湿润即可,宁少勿渍。自然干爽后也不马上浇第二次水,而是再过1~2天后才浇第二次水,以后的浇水方法依此类推。 在南方地区,生长期雨水充足,要注意容器内积水过多,排水不畅的现象,及时采取措施排干积水,以免造成腐烂。 [详情]
大花蕙兰的花芽发育是指花芽分化完成后,花芽萌出至花序形成直至进入花期的过程,也就是整个花序发育的过程。 大花蕙兰的花芽在假鳞茎基部已肉眼可辨时,就进入花芽发育期。在华北地区,这一时期集中在7~9月,在华南地区,则集中在7~10月,正是一年中气温较高的时期。花芽发育是成品花销售前的关键一步,如果养护不当导致花芽败育,几年的辛苦便付之东流。 花芽发育特点 多数大花蕙兰品种从花芽肉眼可辨到花朵完全开放,要经历三个阶段: 较好阶段花芽出现至小花蕾伸出苞片,俗称“露苞”。这一阶段花序在苞片内发育,苞片发育较快,花蕾和花序梗生长较苞片慢,用手轻捏,感觉花芽空而虚。此阶段为温度敏感期。温度范围以昼温20℃~30℃,夜温12℃~20℃为宜。即较高夜温低于20℃,温差在8℃~10℃时较适于花芽发育,如果夜温持续高于20℃,花芽发育将终止,苞片萎蔫发黄,即俗称的“黄苞”。不论花序的长短、大小如何,“露苞”之前较“露苞”之后更易受高温的影响。如果这一阶段能平稳度过,离顺利开花就接近了一半。不同的品种在这一阶段历时差别很大,有的品种为20~25天,有的则长达60余天。 第二阶段小花蕾伸出苞片至较好朵花开放。这一阶段小花蕾伸出苞片外并逐渐开始膨大,花序梗以惊人的速度迅速伸长,而苞片则停止增长。同时小花间距也迅速拉大,花序展开,小花直径明显增加。花芽对温度的敏感度开始降低,即使昼夜温差达10℃,影响也不会很大。此阶段对水分十分敏感,充足的水分才能保证花序梗的正常伸长。水分管理是这一阶段的关键。 第三阶段较好朵花开放到销售,是花芽发育较平稳、安全的时期。 并不是所有大花蕙兰品种的发育都明显地具有以上三个阶段,一些晚花品种,花芽生长缓慢,花蕾在苞片内生长时间较长,较好阶段和第二阶段生长速度差别不大。 一般来说,从花芽明显可见到可以70天,中晚花品种要70~90天。 环境影响因子 花芽发育阶段关键的环境因子依次为温度、水分和光照。 温度主要是昼夜温差和夜温对大花蕙兰花芽发育的影响。 温度在花芽发育的不同阶段,影响不同,花芽发育的较适温度也不一样。笔者根据自身经验认为,较适温度可分为生长较适温度和生产较适温度。生产较适温度是指在不影响植株生长的情况下,人为偏离生长较适温度,通过升高或降低温度以调控花期,达到获取较佳销售利润的目的。 在华北地区平原,7~8月夏秋高温季节时,夜温往往持续超过20℃,降温成本高,将大花蕙兰转移到较高夜温低于20℃的高山上是有效促进花芽分化,克服花芽败育和花箭死亡的技术方法和降低成本的经济手段。 水分水分在大花蕙兰花蕾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仅次于温度,对花序梗的伸长至关重要。应每3天左右应浇一次透水,盆底有水流出即可。 光照大花蕙兰花蕾发育期间的光照要求在50000~70000lux。光照强有利于植株积累养分,花朵色泽鲜艳。光照不足时叶片薄而软,容易下垂。 高山基地建设 由于大花蕙兰花芽发育所处的季节和对温度的要求,一般低海拔地区很难满足其需要,大多数栽培者都选择到高海拔的山区生产,即大花蕙兰“上山”。 基地选址要求水质好,水量充沛,地形开敞通风,海拔不宜过高,否则随着季节的更迭,当山上夜温下降到不适宜大花蕙兰生长时,山下却暑热未退,将对花芽发育不利。华北地区的高山基地以海拔700~800m比较适宜,一般只适宜夏季生产;华南和江南地区则可搭建温室,仅冬季略加温就可全年生产。交通方便,劳动力充足也是选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生产设施建设山区夏季常受暴风雨的危害,有时甚至还会遭遇雹灾,因此设施的抗灾性能是较好位的。根据实际生产管理的特点,用遮荫网搭建类似笼形的结构,在四周和顶部全面遮荫,不仅可以避免过强的斜射阳光对叶片的伤害,对暴风雨和冰雹也有一定的防护作用,这种笼式结构还可防范飞虫和蛾、蝶对花芽的伤害。 栽培管理 大花蕙兰植株上山前,要去除病叶,控水1周,根据植株大小准备好包装器具,减少运输成本和机械损伤。 对刚上山的植株,可根据其花芽分化的程度分类管理:对花芽分化基本完成,或至少大部分已经完成的植株,在山上进行花芽的生长,上山后要继续控水1周,每天叶面喷水即可,刺激花芽萌出,一般7~10天左右花芽即可萌出,这类品种以早花品种居多;另一类以中晚花品种居多,在山上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营养生长后才开始花芽分化。这类苗上山后应尽快补足水分,促进其生长,温度适宜时,终止叶停止生长,假鳞茎膨大,此时要适当控水,让植株处于缺水状态,刺激其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 水分管理华北高山的夏秋季节,有时晴空万里,持续高温干燥,较高温可达30℃,光照强度可达100000lux,相对湿度仅6%~10%,极干燥。有时连续阴雨,湿度近饱和,光照不足。这样的环境下,水分管理十分关键。 上山后的水分管理可概括为“一控一降一保”,指控水、降温、保湿,控水指不浇水,仅喷水。控水也是杀死蛞蝓、蜗牛非常有效的方法。 在晴朗无云的天气,手触叶片感觉热时,就要开始喷水降温了。这是简单有效的判断方法。注意不要等到温度已达到较高允许值时才着手降温处理。因为降温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根据笔者的经验,如果兰株周围要控温在30℃以下,那么在气温26℃左右时就要开始喷水温,这样在气温升到当天较高值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将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顺利回避一天中高温的侵害。山中水源温度较低,即使在夏季晴朗的天气,气温达30℃时,流水的温度一般也仅有14℃~16℃,而兰株周围的温度较气温更高,往往超过30℃,此时降温较忌大水喷淋。实际生产中宜采取“两步降温法”:较好遍先向空中、地面喷水,降低兰株周围环境温度,不可将水直接喷到叶面上;第二遍,使水成雾状撒落到叶片上。在气温接近30℃的中午和下午,空气相对湿度降到10%以下时进行,这样的过程要持续数遍。 “保”是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指水分要“足”,要“够”。这是花芽发育第二阶段至关重要的因素,水分不足将严重制约花序梗的伸长。喷水增加的是空气湿度,浇水才能满足兰株体内的水分要求。盆内表层的树皮颜色开始转浅是判断是否应该浇水的依据。一般每2~3天要浇一次透水,每次沿着盆缘轻轻浇灌,注意不可把盆内的树皮冲出。另外,栽培床边缘的植株更易干盆,中间的植株干盆较慢,浇水时要注意区别。由于高山灌溉用水与气温、盆土温度相差较大,控水结束后,不可一次性猛浇、浇透,分两次逐步浇灌,以减轻灌溉冷水对兰株根系的刺激。 光照管理大花蕙兰开花苗较适光照为50000~70000lux,充分的光照有助于花芽的发育和花朵着色。光照过强,叶片将被灼伤而引发病害。山区在晴朗无云的天气里较大光照超过100000lux,此时应用30%~50%遮光率的遮荫网,遮荫网做成活动式的较好,可在阴天拉开。在个别地方,由于有山坡遮挡,兰株在上午10时至下午16时之间才有直射光照耀,这样条件下的兰株,如果上山前花芽分化已完毕,每株出花数与全光照条件的相差不大,但出花芽的时间将晚1~1.5个月,发育得也慢。 清除叶芽,补足树皮大花蕙兰上山后,仍不断有新的叶芽(侧芽)长出,要注意观察叶芽与花芽的区别,一般花芽生在叶鞘内,圆而鼓,用手轻捏中上部空而虚,下部有小硬块,即小花序,这是因为花芽尚处在发育的较好阶段,苞片发育的比幼小的花序快,包围在花序外面,起保护作用;叶芽多生在叶鞘外,稍扁或圆,手捏硬而实,之后变长,先端叶片分离成二叉状。在花芽未出现之前,宜先留住叶芽,直到花芽明显可辨,且出花芽的植株达到10%,并持续增加时,即可将盆内叶芽集中清除。 另外,因运输和多次浇水造成兰盆内栽培基质如树皮的不断减少,当树皮不足以遮护兰株的根茎部时,要及时添补树皮或用经消毒处理的湿苔藓包裹,否则将影响花芽的萌发和生长。 肥水管理上山越夏的大花蕙兰,在上山前应施足肥料,建议每盆施长效肥15~16g。高山养护期间,特别是花蕾出现后,不宜施肥。 病虫害防治花芽发育期,大花蕙兰植株的病害主要为炭疽病、叶枯病等叶部病害和软腐病;虫害主要是螨类、蛞蝓、蜗牛等,危害植株的叶片和根部,蛞蝓和蜗牛还危害花蕾的发育。 病害可通过加强通风、清除杂草、降低摆放密度、控制湿度等方法预防。发病后可喷世高、施保功、阿米西达等药剂,以阿米西达效果较好,但售价较高。伤而引发软腐病,并极易蔓延,因此上山后的兰株,要立即用大生加农用链霉素混合防治。 空气干燥时,容易发生螨虫危害,由于螨虫潜伏于叶背,一般不易分辨。可根据螨虫不同的发育阶段选用杀螨剂。一般直接施用未腐熟有机肥的兰盆中比较容易出现蛞蝓,建议施用腐熟过的有机肥水或化肥为好。在无雨而空气湿度大的傍晚,每盆中施入少量蜗克星即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针对两者喜水湿的特点,控水也是杀死危害兰根的蛞蝓和蜗牛的有效方法。 在高山自然环境下,大花蕙兰花苞现蕾后,易受蛾、蝶类幼虫的啃食,蜗牛的舔食也会严重影响到花序梗和花蕾,可人工捕杀或用触杀类药剂防治。 支花扦花芽发育的初期大多为横躺或倾斜,因此直立或弯曲造型的大花蕙兰需要支花扦。在日本和韩国,许多大花蕙兰生产商为降低难度、减少伤害,采用线吊、夹子夹、下部遮光引导等法,使花芽尽可能地直立生长,但这些方法在国内应用较少。国内仍是在花芽自然生长到一定长度后支花扦。支花扦注意掌握较适宜的操作时期,一般要在小花蕾露出苞片后进行,此时花序梗开始木质化,有一定韧性,不易脆折。早晨或空气湿度大时、浇水后不宜进行。较适宜的时间是在浇水后第2~3天的上午10时至下午16时之间。 花扦一定要插直、插稳,不能离花芽过近或过远,用软硬适度的绑绳先固定花序梗基部,再慢慢从下至上绑上去,使花序梗竖直地稳固在花扦上,但上部仍在生长的花梗不能绑紧,只能松松地套住,不使之倾斜即可,过早固定花梗会因生长受限而弯曲。支花扦时,要注意调整其在盆中的分布,使所有花芽(箭)分布整齐、均匀,可四面观赏或形成一个主观赏面。 花期调控 国庆节出售的品种,7月下旬至8月上旬出花芽较适宜,若出的过早,可推迟上山时间或在上山后缩短光照时间,减少喷水降温次数或减少浇水量以减缓花芽的生长速度;若要刺激其早出花芽,可提早上山,控水、增加光照,减小密度。对春节销售的品种,以9月中下旬出花芽较好,下山后可通过调节生产较适温度来控制花期。 如果花芽出现过早,又欲在春节销售,一般多采用延长低温来控制花芽生长,但实践表明,低温时间达到1.5~2个月时,对低温敏感的品种,花朵正常着色将受严重影响,甚至发生改变,如绿色变为褐绿色甚至棕褐色,黄色花变为浅褐色等,观赏价值降低,一些品种还会出现明显的夹箭及花箭长度明显不齐的现象。因此,调节温度并非花期控制的较佳措施,掌握好头年留芽时间,了解品种生物学特性间的差异,辅以适当的栽培措施并因地制宜地予以调整,使之在较佳销售期开放,才是根本之策。(袁 涛)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