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方法:平枝栒子的繁殖常用扦插和种子繁殖。春夏都能扦插,夏季嫩枝扦插成活率高。种子秋播或湿砂存积春播。新鲜种子可采后即播,干藏种子宜在早春1月-2月播种。移栽宜在早春进行,大苗需带土球。 嫩枝扦插 (1)做床 预先做成宽2.0 m,长10 m,高40 cm的插床,插床的底部铺上一层20 cm厚的地瓜 石,上层铺上一层20 cm厚的新鲜河沙或蛭石、珍珠岩作为扦插基质,选用0.3%的多菌 灵药 液或0.3%的高锰酸钾药液进行基质消毒。然后扣好拱形棚,盖上塑料膜,立牢遮荫网。浇水保持扦插基质湿润。 (2)选取插穗 6月中旬至7月上旬,选取当年生半木质化、生长健壮、无病虫害、腋芽饱满 的带叶嫩枝,剪成10~15 cm的插穗。剪插穗时,下剪口在叶或腋芽下端0.5~1 cm处,上剪口在叶或腋芽上端0.5~1 cm处,也可保留顶芽,每根插穗上部保留2~3片叶子,上剪口平 面形,下剪口马耳形,剪口平滑不裂口,不撕皮。及时放入0.3%的多菌灵药液中进行消毒。 为了防止嫩枝萎蔫,较好在早晨或阴雨天采集插穗,并随采随插。 (3)扦插 扦插前,在室温无阳光照射处,将插穗下部2 cm在0.1%的ABT 1号溶液中作速 沾处 理,为防止插穗基部受伤,扦插时用比插穗稍粗的木橛做好插孔,株距5~10 cm,插深8~1 0 cm,放入插穗用手摁实。 (4)插后管理 棚内温度保持在28℃左右,湿度保持在90%以上,每天8:00~9:00、16:00 ~17:00各喷水1次,但不使土壤过湿,以保持叶面湿润为宜。为防止病菌感染,插后第7天 喷1次0.2%的多菌灵药液进行全面消毒。40 d后开始炼苗,炼苗5~6 d后即可移栽。 (5)苗木生根 扦插后第15 d开始产生愈伤组织,第23 d开始产生不定根,第30 d愈伤组织 产生率为99%、生根率为84%,平均每株根数5~7条,平均根长8.5 cm。 栽培管理: 作畦栽苗 选择沙壤土进行整地,去除土中杂质,施足基肥,腐熟有机肥用量为500~60 0 kg/667 m2,整平耙细,做成宽1.5 m的畦面,长度根据地况确定。苗木移栽的株距为30cm,行距40 cm。苗木移栽时,要做到随起、随运、随栽,栽后浇透水。 栽后管理 2个月内每周浇水1次,在浇水前要及时除草,以减少杂草与幼苗争肥争水, 在浇水后应及时松土,增加土壤透气性,以促使肥料分解和减弱土壤水分蒸发。 平枝栒子适应性强,管理粗放。它喜光,但也耐半荫,可植于疏林下,较耐寒,在—20℃的低温时不会发生冻害。平枝栒子对土壤要求不严,在肥沃且通透性好的沙壤土中生长较好,亦耐轻度盐碱。平枝栒子喜湿润环境,亦较耐干旱,生长期若不是过于干旱,基本可靠天生长,但早春与初冬应浇好解冻水与封冻水。另外平枝栒子比较喜肥,定植时可施入适量圈肥作基肥,开春与秋末可结合浇水适量施用一些芝麻酱渣,可使植株生长旺盛,叶片碧绿肥厚。 平枝栒子常见的病害有叶斑病、煤污病,除加强水肥管理外,还应适当稀植。如有病害发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施进行防治,根腐病,可用1%的多菌灵药液喷雾防治,每半月1次,效果很好。初春未萌芽前喷施一次石硫合剂,也可取得较好的预防效果。常见虫害有红蜘蛛、介壳虫,如有发生可喷施45%氧化乐果800倍液进行防治。 [详情]
别称为豆瓣黄杨,小叶黄杨,千年矮,学名为Buxus sinica Cheng。【科属】黄杨科黄杨属常绿灌木。【分布】原产日本和我国中部。现我国各省均有栽培。【习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忌干风。耐寒力较强,能耐-10摄氏度上下低温,亦颇耐暑热。对光照的适应性较强,喜半阴地。但亦能耐荫蔽及直射日光。对土壤的要求较高,喜肥效持久,质地疏松的森林土,但在溪流的石隙中同样生长良好。耐碱性较强。萌芽力强,耐修剪,扎形。根系极发达,较耐水湿,亦颇耐干旱,但土壤过干,易引起早期落叶,降低观赏效果。【繁殖】可用播种或扦插繁殖。蒴果秋季成熟,晾干后3瓣裂,脱出种子。不宜日晒,宜混干沙储藏至翌年春播。实生苗生长极缓慢,生产中多用扦插育苗。于早春新叶抽出前剪去1--2年生嫩枝,作带叶插穗,下端浸NAA或IBA溶液后,插入湿沙床内。床面保持稀疏光照,喷雾保持湿润,约一个月可发根,2个月左右移植入圃地培育。较好年夏秋季需适当遮荫,第二年以后,可一般管理。生长盛期,每月施氮肥水1--2次,秋后停止施肥。培育2--3年生苗,可用小盆栽植;4--5年生苗,方用于花坛镶边或地植。【栽培】我国南方广大地区,均可在露地安全越冬,越夏;北方宜盆栽,置室内防寒越冬。移栽在春季芽萌动前进行,成活率较高。先整地施足基肥,小苗移栽可沾泥浆,大苗移栽需带土球。黄杨栽培容易,但生长缓慢,要经常浇水,施肥,促进生长。盆栽宜用森林土或塘泥,施钙镁磷肥,干粪等做基肥,以后每年对叶面喷施氮肥水数次,盆土保持湿润。地植可用一般表土,施腐熟禽畜粪等做基肥,种后可任其自然生长。【应用】黄杨树冠紧密,自然形成圆球形或广卵形,枝条柔韧,叶厚有光泽矮小古朴,优雅秀丽,为优美的观叶植物。又因其生长缓慢,形态多年保持不变,观赏持续期长。适宜小盆栽植,置书架,案头或与文物,古玩,工艺品配置陈列古香古色,甚为高雅。较大植株,宜置门前,厅堂,会客室等处,或露地种植于别墅,花坛等处,颇为珍贵。也可用作绿篱和花坛镶边,或修剪成圆形点缀环境,也可制作盆景。 同属常见栽培种还有雀舌黄杨,别名罗汉黄杨,枝叶丛密,常年青翠,园林中常作绿篱或布置花坛,也可盆栽观赏。变种有小叶黄杨,树形较矮小,较适于盆栽。 [详情]
武夷山脉的野生寒兰,种质丰富、品质优良。但是,野生寒兰的家庭驯养,却是一个艰辛的劳动过程。 要想养好寒兰,首先得了解寒兰的原始生态和习性。那么,如何了解寒兰的原生环境的原始生态条件,并进而了解寒兰的不同习性?这可通过对兰株的细致观察来初步判定。 1、观叶色: 下山寒兰可根据其叶色,来判定它原生状态的遮荫状况。 大凡叶色呈白绿或浅绿的,多生于密丛林或灌木阴蔽下。黄绿色且叶面较光亮的,则多生于疏林空旷处,或岩畔、涧旁及山道边。 2、摸叶质: 下山寒兰可根据其叶质,来判定它原生状态的海拔高度及干、湿条件。 大凡叶质偏薄的寒兰,多生于海拔高度300米以下的低山及高山底部。若叶质薄且脆的,多为生长地湿度较大的。叶质薄而柔韧的,其生长地湿度较小。 叶质中等厚度的寒兰,多生于300-400米海拔高度的小山脊或高山腰处。叶质脆的,多生于阴、湿度较大的。叶质薄而韧的,多生于空旷林缘,阴湿度较小。 叶质中等厚的寒兰,则多生长在海拔高度400米以上的林中。但海拔高度800米以上,便难觅寒兰踪影。 在高山寒兰中,有部分中、细叶类品种,其形态与春兰极为相近,错开花期,较难瓣认。此类寒兰抗逆生较强,花多属浓香类。不论原生地阴湿条件如何,家庭驯养中,均较好养。而阔叶种却需营造阴湿环境。否则,极易倒苗。 3、审芦头、察兰根: 但凡下山寒兰,其芦头越大,其根越粗。这种芦头大而根粗壮的,多为大花品种。在家庭盆栽时,应考虑用较大的兰盆,配制的基质应稍肥沃、疏松,宜多兑些粗砂。若用颗粒质料,颗粒直径应以一厘米左右为好。 具体操作时,以碎砾石或砖砬铺于盆底,约盆高1/4,木屑50%+粗砂20%+园田土(或腐质土20%+蜂窝煤渣10%拌匀,用作主要栽增基质。植好兰株,盆面铺一层碎砾石或砖砬。(铺砾石即美观,又利于浇水,而且新苗长出时,又不易渍伤。)植好兰后,以稀释为300-500倍的托布津或多菌灵溶液做定根水浇透。以后勿使盆土干透即浇便可。 若芦头越小,根则越细。有些细叶种的寒兰,其芦头直径仅2-3毫米,长5-10毫米,根粗也在1-2毫米,其娇弱不问可知。但你也不可轻视它们,这种寒兰,常有好花伴随,唯需加倍细致地呵护。这种兰草的基质配制,又有其特殊要求。首先所选的砾石颗粒要小些,直径以0.5厘米为好,基质应以用过一年的兰土30%+较细的木屑(创花)40% 4、叶艺与水晶艺寒兰的基质配制与管理: 叶艺与水晶艺寒兰的基质配制,与其它寒兰的基质配制,大体上相近。总的原则亦为疏松、透气、不积水。但因要保持,甚至是希望艺态更亮、更健康。所以,笔者主张多添加些促进艺变的培养基--蜂窝煤渣。配比可调整为新鲜园土20%+较细木屑40%+粗砂20%+蜂窝煤渣20%+1%的多菌灵或百菌清搅拌均匀使用。此外,盆底砾石垫层可增至盆高2/5为佳。 至于管理方面,叶艺与水晶艺寒兰均需比普通寒兰更大湿度的环境,且需较大的散射光照,较理想的方向为东南方,较佳日照时间为初升的太阳直接照射兰株30至60分钟,或落日照射30分钟,盆内基质应浇即透,绝不积水。还需经常向叶面喷水除尘。但新苗开口后至成型前,不可向兰株喷水,否则,易使新苗猝倒,造成损失。也有不少兰友喜欢用无土栽培法种植叶艺与水晶艺兰,但笔者认为,无土栽培较容易造成缺肥,使兰株瘦弱。若人工追肥,又较难控制肥量。故不适应普通兰友家庭养兰的需求。 5、营造一个宜兰小环境: 除西北方向不适应兰花生长外,其它各方向均适应兰花生长。但较佳方向则为东南方向。武夷寒兰的叶艺,水晶艺品,多出自东南与西南方向。而西北方向种植的兰花,即使生长健壮,也不易着花,且兰株多数瘦弱。但无论其摆置的何种方向,均不可使初升后60分钟以后和太阳落山前30分钟以前的阳光,直接照射兰株。否则,不论是普通寒兰,还是叶艺类寒兰均会被灼伤,兰叶很快就显焦黑状。即令是冬季,也不宜日晒过久。 要想养好武夷寒兰,较为主要的还是营造一个高湿度的养兰小环境。只要空气湿度大,即使高温季节,只需在棚内使风扇吹动,棚内气流回旋流动,便不影响兰株生长。加上定期喷药、喷肥武夷寒兰一年较多可萌三次叶芽。且二季能长成壮苗,第三季稍弱些。 武夷寒兰若想观花,在入秋后,应适当加大散射光照,或人工补光,则可保证其正常开花。 以上所述,纯系笔者浅见,仅供兰友、同行们参考。谬误之处,敬祈专家,同好们批评斧正。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