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树属柿科,柿属,是中国分布极为广泛的果树之一。柿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色泽艳丽,味甜多汁,除鲜食外,还可进行多种加工,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摸索出了柿树嵌芽嫁接的关键技术,使嫁接成活率达到95%以上。现将通过嵌芽嫁接繁育良种柿苗的各个环节作以介绍。一、砧木苗的培育秋季采集充分成熟的君迁子果实,堆积软化后搓去果肉,取出种子用水冲洗干净,可立即播种;如春季播种,可将种子放在干燥通风处干燥,播前用30—40℃温水浸种24小时,然后进行短期沙藏或置于15—20℃条件下催芽,待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播前应深翻施肥,整地作畦,灌透水,按30—50厘米行距条播,覆土厚2—3厘米,上盖一层地膜保墒增温,可提前出苗。当幼苗有2—3片真叶时及时进行间苗补缺,保持10厘米的株距,加强管理,待翌年春季嫁接。二、良种选择及嫁接技术1、良种选择柿树品种较多,大致可分为涩柿和甜柿两大类,较突出的有富有、兴津、次郎等甜柿品种和眉县牛心柿,陇东尖顶柿等涩柿品种。选接穗时要注意选择优良品种,要在优树上选择有饱满芽的1年生枝条,较好在已挂果的母树上选择,以提前嫁接苗的挂果期。在母树进入休眠期后进行剪枝,用蜡封口,进行沙藏以备翌春嫁接使用。2、嫁接成活的关键柿树树液单宁含量高,嫁接时伤口处单宁易氧化,因而堵塞筛管,使嫁接成活率降低。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摸索出提高嫁接成活率的关键技术如下: (1)嫁接时期:选择嫁接时期是非常关键的,要在春季树液流动后而芽未萌动前进行,一般气温稳定在10—20℃为宜。要达到接穗和砧木的较佳结合时机,要通过控制接穗的沙藏温度来实现。 (2)嫁接方法:嵌芽接,也称带木质部芽接,具体方法是:在接穗芽体上方约0.5厘米处向下斜切一刀,在芽体下方1—2厘米处再横切一刀,取下带木质的芽体,放入水中;在距地面5厘米左右处剪砧,选择光滑处用同样的方法制出一个和芽体相吻合的楔面,然后把芽体嵌入砧木,注意使形成层对齐,用备好的塑料薄膜条及时扎封严密,注意将砧木剪口也一并包上,接芽外露。在嫁接过程中关键要削刀大,速度快,包扎紧。 (3)嫁接材料:接穗要新鲜。发黑、发干的接穗,侧芽的生命力降低或已经死亡,所以在接穗沙藏过程中不要失水或伤水,温度控制在0—5℃为宜。砧木要生长健壮,粗细要适中,过粗过细都不利于嫁接成活,以直径0.5—2厘米为宜,这就要求在砧木苗培育上要注意水肥控制,培育出理想的砧木苗。三、嫁接苗的管理1、施肥灌水柿苗1年有2—3个生长期,每个生长期到来前要进行施肥,促其生长。较好次以氮、磷为主,第二次应多施钾肥,灌水视苗圃墒情而定。注意剪砧后要及时施肥灌水1次,施肥应以氮肥为主,适量施磷肥和钾肥。2、抹芽放苗接芽成活后,砧木容易萌芽抽枝,应及时去除,以免影响嫁接苗生长,称为抹芽;当接芽长到20厘米左右时,要及时用刀片割掉嫁接包扎物,以利嫁接苗成长,称为放苗。注意在抹芽和放苗时不要碰伤嫁接苗。当苗木长高后,由于柿树枝叶粗大,接口处未长牢容易被风吹折或新梢不直立,要在苗木迎风面设支棍绑缚。3、病虫害防治柿苗病虫害较少,应以预防为主,加强田间管理,增强苗木生长势、抵抗力,使病虫害少发或不发,而一旦发生,要及时进行防治。柿苗病害主要有柿角斑病和柿炭疽病,主要危害枝叶,可用波尔多液或5°的石硫合剂进行喷洒。柿苗虫害主要有柿血斑小叶蝉和柿毛虫,也是危害枝叶,可用40%的乐果1500倍液进行防治。4、防冻害柿苗抗寒能力较差,容易发生冻害,要注意采取一定措施加以防护。到秋后要控制其生长或剪去苗顶幼嫩部分,促其木质化,提高抗寒力;春季芽膨大期进行田间灌水,降低地温延缓发芽,以适应春季突变天气,防止芽被冻死。 (记者 不详) [详情]
紫荆为豆科落叶小乔木,花紫红色,荚果,花期4月,先叶开放。要使紫荆既能保持良好的树形,又能促进来年花繁叶茂,增强树势,修剪十分重要。紫荆的着花均在二年生枝条上,故对二年生枝条应给予充分保留,但可酌情剪除2~3厘米的梢端;由根部发出的萌薛枝、枯枝、病虫枝应在冬季或早春彻底修剪掉,这样有利于养分集中。 重剪:紫荆适应性强,在自然生长的情况下,栽植5年的树主、侧树枝非常稠密,其中许多老枝,逐渐失去再生能力。此时,必须通过重剪,疏去老枝,来调整内膛空间,促使新枝生长。 疏剪:在落叶后,发芽前进行,根据主枝年龄,蔬除衰老的大枝和交叉枝,使保留下的主枝分布均匀,稠稀适度,平均每年修剪一次。冬剪时,应随时疏剪掉没有观赏利用价值的根蘖枝、枯枝、短枝和交叉枝,以便更好地抽发新枝。 短截:多在夏季修剪时用。它的花由花芽分化而来,因此进入花期后,应进行短截或摘心,待花谢后,要把残花剪掉,以免落果,继续生长消耗营养,影响植株的长势和花芽分化。 紫荆除作灌丛状种植外,也可作小乔木整形,这样,既能大大提高其观赏价值,也能减小占地面积,更能延长寿命。一般作灌丛状种植的紫荆观赏寿命只能有10至15年,而按小乔木整形,树龄可达三四十年。可见通过修剪整形,改变花木的树体结构,对延长寿命和提高观赏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 佚名) [详情]
1.切接法 对于较粗的砧木,先将砧木近地面树皮平滑处剪断,在砧木断面一侧下切3~5厘米,然后在芽的背面,低于芽2厘米处向下削成3厘米长的斜面,在芽的同侧再削一短斜面,较后把接穗插入砧木,对准双方形成层,严密包扎。2.劈接法 将砧木在平滑处截断,再用利刀在截面中部下切3~5厘米长劈切口,把接穗削出同样大小的两斜面,长度都在3厘米左右,然后插入砧木切口,注意对准形成层,用薄膜严密包扎。3.皮下枝接 在接穗芽子背面下方1厘米处,削出2~3厘米的斜面,剪断砧木后,嵌开砧木的皮层,再将接穗插入砧木的皮层与木质部之间,对准形成层,包扎严实即可。4.腹接法 于砧木中下部与枝条中轴成30度角斜切至枝条横径1/3处,将接穗在芽的背面,低于芽2~3毫米处向下削3厘米左右的斜面,在斜面的下端背面左右各削一个长约3~5毫米的小斜面,下端呈箭头形较后将接穗插入皮下,对准形成层,用薄膜包严。 [详情]
在果树生产栽培中,许多果树如荔枝、龙眼、柑橘、黄皮等都有大小年结果现象。为了克服大小年结果现象,提高果实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保证树体连年丰产稳产,生产中常常需要疏果。疏果是增大果实,提高品质较简单较有效的技术措施。合理的疏果不仅对克服大小年,保证树体稳产丰产具有一定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果实品质、保证树体健壮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效果。人工疏果,作为一种常用的疏果技术,具有容易被果农掌握和接受,效果好而且稳定等特点,也符合当前果树无危害生产的趋势与要求。1、疏果能增大果实大小,提高单果重。疏果首先疏去的是病虫果、畸形果,再疏去那些过密的内堂果。生产上按照枝条的大小来确定疏果量,枝条大的留果多些,枝条小的留果少些。由于疏果后枝条上的果实相对于不疏果的少,养分也集中供应在留着的果实上,所以相对来讲,单个果实的叶片就多,叶果比大,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积累的同化物供应给单个果实的就多。所以疏果后,果实一般都比不疏果的大,果个也较均匀。在龙眼上的研究表明,疏果后当果实进入快速生长期,疏果处理与不疏果的相比,果实的横径和单个鲜重在花后75天时分别增加了4.1%和13.6%,而在采收时分别增加了7.1%和22.5%,在黄皮上试验表明,疏果后果实的横径、纵径都增大,单果重增大20%,表现出良好的效果。2、疏果能提高果实品质。疏果后树体养分供应比较集中,果实光合作用率相对提高,碳水化合物积累充分。在葡萄上研究表明,疏果后果实的含糖量提高,含酸量降低,固酸比提高,维生素c含量也明显提高,果实风味更好。在黄皮上试验表明,疏果果实的果糖、蔗糖含量都有一定的提高。同时通过实验研究表明,疏果后,荔枝、龙眼的裂果率下降。3、疏果有利于果树病虫害防治。疏果后单个枝条上的果实相对减少,通风透光条件较好,树体营养供应比较充分,有利于树体的健壮生长,树体的抗病、抗虫能力提高。有研究表明,疏果后,荔枝蛀蒂虫、瘿鳗的危害相对减轻,荔枝、龙眼的霜疫霉病、炭疽病、酸腐病等病害都明显减少。黄皮上的介壳虫、红蜘蛛、炭疽病等病虫害都减少。4、疏果能提高果树产量。很多果农误认为疏果后果树的产量会降低,其实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表明,不但没有降低产量,反而产量比不疏果的还有所提高。在龙眼上的研究证明,当进行“见四疏一”时,单株树平均产量由不疏果的29.7%公斤提高到40.9%公斤,提高近30%。幼龄桂味荔枝采用短截疏果后,产量提高25%-31%。在红富士苹果上研究表明,当进行一次性疏果25%后单株树产量提高了27.2公斤。5、疏果后果实提前成熟,有利于提早上市。在杨梅上研究表明,人工疏果后,杨梅的成熟期提前3-5天,可以提前上市,经济效益显著。6、疏果有利于枝梢的生长,为来年培养健壮的结果母枝。生产上要获得好的产量,就必需有健壮的结果母枝。母枝的长度、粗度是判断母枝质量的重要指标。疏果后,由于树体养分消耗较少,有利于树体的健壮生长,为培养良好的结果母枝创造了条件。在黄皮上研究也表明,疏果后下次秋梢的质量(长度、粗度)都有明显的提高。疏果作为一种实用的技术还很少被广大果农所接受和利用。但是疏果确实具有以上这些好处,为克服大小年现象,保证树体连年丰产稳产创造了条件。尤其是人工疏果具有容易掌握、效果好而且稳定的特点,又没有化学药剂疏果所带来的负作用,符合当前果树无危害栽培的趋势与要求。 (记者 佚名) [详情]
夏秋保护地育苗主要是为了夏秋菜提前栽培,提供甘蓝、花椰菜、秋莴苣、早芹菜、秋番茄、秋辣椒秧苗。这些蔬菜一般在20~30℃条件下生长良好。种子发芽温度15~25℃,如露地播种,则需在9月下旬~10月进行。10月以后温度下降较快,很快出现霜冻。番茄、辣椒所结的果实会被冻伤,植株被冻死。甘蓝、花椰菜虽能耐较低的温度,但也不能形成产品器官。如果在夏季育苗,可在6~8月播种,7~9月定植,8~12月收获上市,从而达到早熟补秋淡的目的。 盛夏初秋,多高温暴雨,此期育苗的关键是设置凉棚遮荫降温,这种育苗方法又称荫障育苗或降温育苗。 1 育苗设施 ①竹帘类荫障 整好苗床,做到深沟窄厢,按2m下栽,厢面1.3m,沟宽0.7m,沟深0.1m,以利灌水和管理。在厢子的两边,按2m的距离栽上1.3m的木桩,沿木桩的顶端捆扎两排承放帘子的横架,再将编织的晒帘或其他植株残秆平铺在横架上,这样,阳光从帘子的空隙中射入床面,降低了光照强度和温度,起到降温作用。 ②设置遮阳网棚 将遮阳网覆盖在平棚和大、中、小拱棚上,便成为遮阳网棚。 ③采用网膜双层覆盖 在平棚和大、中棚上覆盖顶膜,再覆盖遮阳网。这种覆盖方式比单一覆盖有更好遮阳降温和防暴雨作用。覆盖时遮阳网需盖在顶膜上面,否则降温效果很差。 2 苗床选址和整地 ①选用疏松肥沃的沙壤土作苗床,较好附近地势开阔、地面平坦,以利通风。此外,水源方便且离菜地近。 ②整地前,首先要清洁田园,翻耕炕地,使土壤充分风化。施肥根据土壤肥沃程度而定。在较后一次翻耕前,每667平方米施入腐熟的有机液肥1500~2000kg。厢面平,表面不宜太细,否则雨后易板结,不利出苗。 3 播种与管理 ①在整好的苗床上,撒播或条播均可。播种后,薄薄地覆盖一层培养土或用耙子耙一下,然后引水至半沟深,使其缓缓地渗入苗床,多余的水及时排掉。 ②揭盖覆盖物要灵活掌握。既要防止盖的时间过长,幼苗见光时间短,引起徒长,也要防止盖的时间太短,幼苗在高温强光下生长不良,或被暴雨冲坏。因此,揭盖要“看天、看地、看苗”,一般晴天阳光强烈时,上午10时左右盖上,下午5时左右揭开,阴天可以不盖;土壤湿度过大或随着幼苗的长大,高温过去,可以缩短盖帘时间直到完全不盖。 ③浇水追肥。高温季节蒸发量大,浇水应在早晚进行,做到水凉、地凉。还要勤浇,保持土壤湿润。尤其是采用网膜覆盖的,棚内的水分完全靠人工供给。在育苗过程中,由于大棚内外的气温均较高,蒸发量大,土壤中水分损失多。因此,必须供给充足的水分,否则会严重影响棚内幼苗的生长。如果天气干旱,应在下午6时引水沟灌,保持半沟水而不漫到畦面,可以防止土壤板结。灌后放走多余的水。结合浇水追施腐熟稀薄的人粪尿水2~3次,做到淡肥勤施。 ④补土护根。夏秋育苗因浇水次数多,根系常因浇水或雨水作用露出水面,要及时补土护根。 ⑤分苗。苗子长大出现过拥挤时,要进行分苗。及时防治病虫及中耕除草。 ⑥定植起苗要带土。在定植前浇透水,并随水浇腐熟粪水,之后喷1次防病治虫药,这样可以做到带土、带肥、带药定植。定植后幼苗恢复生长快。(河南省新野县种子公司 卢胜军) (记者 佚名) [详情]
气候系统(Climate System)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它有5个主要组成部分:大气圈、水圈、冰雪圈、陆面和生物圈,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气候系统的演变进程受到其自身动力学规律的影响,也受到外部驱动力(如火山喷发、太阳变化)以及由人类引起的驱动(如对大气的组成及土地利用的改变)的影响。 气候系统由大气、海洋、陆地表面、冰雪覆盖层和生物圈等五个部分组成。太阳辐射是这个系统的主要能源。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气候系统内部产生一系列的复杂过程,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通过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紧密地联结成一个开放系统。 大气是气候系统中较容易变化的部分,例如,当外界热量输入(主要是太阳辐射)发生变化后,通过各种热量输送和交换过程能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调整对流层温度的分布。 海洋占地球表面面积的71%左右,它能吸收到达地表的大部分太阳辐射能,海水又具有很大的热容量,所以它是气候系统中一个巨大的能量贮存库。洋流在热量输送和全球热量平衡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海洋表层在数月到数年内与大气或海冰相互发生作用,调节其温度。海洋的深层热量调节时间则需要几百年。 陆地表面具有不同的海拔高度、地形、岩石、沉积物和土壤,以及河、湖、地下水等。河、湖、地下水是水分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也是气候系统中容易变化的部分。陆块位置、高度和地形发生变化的时间尺度,在气候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中是较长的。 冰雪覆盖层包括大陆冰原、高山冰川、海冰和地面雪被等。雪被和海冰有很明显的季节变化,冰川和冰原的变化要缓慢得多。冰川和冰原的体积变化与海平面的变化有密切的联系。冰雪具有很大的反射率,在气候系统中,它是一个致冷因素。 生物圈指的是陆地上和海洋中的植物以及生存在大气、海洋和陆地的动物。生物对于大气和海洋的二氧化碳平衡、气溶胶的产生,以及其他气体成分和盐类有关的化学平衡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植物可以随着温度、辐射和降水的变化而发生自然变化,其变化的时间尺度为一个季节到数千年不等;而且植物反过来又会改变地面反射率和粗糙度,影响水分的蒸发、蒸腾,以及地下水循环。由于动物需要得到适当的食物和栖息地,所以动物群体的变化,也反应了气候的改变。 气候系统的属性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热力属性,包括空气、水、冰和陆地的温度;动力属性,包括风、洋流及与之相联系的垂直运动和冰体移动;水分属性,包括空气湿度、云量及云中含水量、降水量、土壤湿度、河湖水位、冰雪等;静力属性,包括大气和海水的密度和压强、大气的组成成分、大洋盐度及气候系统的几何边界和物理常数等。这些属性在一定的外因条件下通过气候系统内部的物理过程(也有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而互相关联着,并在不同时间尺度内变化着。 有的科学家把气候状态定义为:气候系统的全部成分在任一特定时段内的平均统计特征。这个定义的可取之处在于: (1)它指出气候的物质基础是气候系统,而不仅仅是大气,它和天气系统是有区别的; (2)气候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和特定的时间阶段相联系,而不存在绝对的气候概念; (3)某一时段的气候状态是指这一时段气候系统各属性的平均统计特征,不像天气是指某一瞬时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中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综合。 必须指出,气候是复杂的自然地理现象之一。气候系统本身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气候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地区差异,更足以表征它的自然地理特性。 [详情]